導讀:麗江市原為麗江納西族自治縣,2002年原麗江地區改為地級麗江市。麗江市現有三座古鎮,分別為大研、束河和白沙古鎮,三個古鎮雖不連在一起,但都屬于麗江市古城區,統稱為麗江古
麗江市原為麗江納西族自治縣,2002年原麗江地區改為地級麗江市。麗江市現有三座古鎮,分別為大研、束河和白沙古鎮,三個古鎮雖不連在一起,但都屬于麗江市古城區,統稱為麗江古城(鎮)。按照導游的安排,我們游覽了三個古鎮中的兩個,即束河古鎮和大研古鎮。下圖是游覽束河古鎮的入口,束河古鎮也是麗江古城被評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束河古鎮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壩子”是云貴高原上局部平原的地理名稱)上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建設典范。束河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和中轉集散地,這里的納西先民們也因此從農耕文明逐漸走向商業文明。所以束河的歷史和茶馬古道一樣悠久,稱為古鎮,名符其實。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是古代內地連接西囘藏、西亞、南亞、東非地區的一條重要貿易通道。其中的滇藏茶馬古道南起云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的易武、普洱,經大理、麗江、中甸(香格里拉)進入西囘藏,直達拉囘薩,有些還從拉囘薩轉口印度、尼泊爾。普洱茶是云南特產,一直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 茶馬古道上馬幫曾經走過的青石板路上,如今仍舊有三五成群的馬隊時不時地往返在同一條古道上,只是其功能已不再是馬幫,而是供游客乘坐或觀賞的道具,這是束河古鎮的一道“茶馬”風景。下面我們要去的大研古鎮比這里游人要多,想騎馬觀景估計是很難了,想“過癮”的就這里吧。 街面上那些被人馬踩踏得既凸凹不平又光溜平滑的五花石板能讓人想象出古鎮往日的繁華,這種石板材料采自于麗江壩周圍的山里,它清亮光潔,而且腳感沉厚。選擇五花石板鋪墊,一是茶馬古道上頻繁的馬幫過往,為保護古城路面不被損壞,這是對付馬蹄踐踏的最好的材料;二是可以避免雨季的路爛泥濘;三也是便于街道的清掃沖洗,保護環境。 下圖是束河古鎮的“四方街”,下面我們會看到大研古鎮也有一個這樣的四方街,兩個四方街雖然面積不同,前者小于后者,但都是古鎮的中心,都曾是“茶馬古道”上貨物交易的集散之地。廣場街面都是朝向正東正西正南正北的長方形,街道都是五花石板鋪地,每個方角處都有深巷通向古鎮各處,地面都是高低傾斜坡面的設計,以便于能利用兩河的高差放水沖洗街面。廣場四周均有店鋪,古老的木板門面和暗紅色油漆,還有店前黑亮的青石,納西民囘族由游牧向農耕,再走向商業集鎮,從這里可以看出一些痕跡。 束河古鎮的“三眼井”,大研古鎮也有這樣的三眼井。 按水流方向,三潭串聯,各有其用,古風民俗,相約而成,堪稱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典范杰作。 束河古鎮的道路和水系緊密相融,因水成街,沿街繞流,依路筑院,依水建房。 水傍街,街依水,小溪縱橫交錯,穿街過巷,入墻繞戶。 古道、泉水、人家,是束河的傳統風貌。 街頭有一潭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其源頭是從玉龍雪山流下的泉水。雖然潭的周邊餐飲酒吧鱗次櫛比,但卻綠柳垂地,泉水清澈,游魚可數。既堅持文化傳統、又獲取商業利益,同時也不忘環境保護,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束河古鎮,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 青龍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過,站在青龍橋上,可以看見北邊玉龍雪山俏囘麗的主峰,建于明代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石拱橋。 束河曾以發達的皮革加工業聞名于世,有過“皮匠之鄉”的美譽。相傳束河古鎮從事皮革業這一支人的祖先是來自南京應天囘府的著名皮匠,因在明初某年元宵節上獨出心裁作了一個靴形大燈籠,被人誣告是影射明太祖馬皇后的大腳,朱元璋大怒,將這些皮匠充軍云南,其中一支落戶束河,仍操舊業,皮具由此與束河結緣。云南茶馬古道上行走著的馬幫,都需要結實好用的皮具,因此皮具生意就從這里逐漸發達起來,由于他們手藝高明,很快生產出適合滇川藏高原特點的產品,如藏靴、皮鞋、皮口袋、皮條索等,購貨者踴躍、從師者如云,皮貨曾經遠銷西囘藏、西昌、青海,有的商人甚至到達印度、尼泊爾。 束河皮匠技術嫻熟,手藝精湛,茶馬古道多的又是皮毛皮革,“一根錐子闖天下”的束河人,隨進川、藏的馬幫隊伍行走到哪里,就把技術和人生貢獻在了哪里,因而在迪慶州的中甸、德欽、瀘沽湖邊的永寧等地,都有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街”。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今天的“束河鞋”已不敵“溫州鞋”,束河皮匠師傅的手藝也漸漸的流失了。 離開了束河古鎮我們來到了下一個景點“黑龍潭”。快到“黑龍潭”時導游對我們說,“等會看到黑龍潭時,你們可能會有些遺憾”,當時我就猜想是不是水少了。 這豈止是“遺憾”,簡直是“震撼”,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黑龍潭”里已經是一滴水都沒有了。這就是麗江古城作為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黑龍潭景區嗎?干枯的潭里還可以看到兩個景點,一個是左邊的“五孔橋”,一個是右邊的“一文亭”。一文亭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原為“香爐亭”,據說一僧人化緣每家居民只化一文銅錢,積少成多建此亭,故名一文亭。 潭底龜裂,河道斷流。導游解釋說,連續四年的干旱和降水偏少是造成黑龍潭無水的主要原因;其次,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活動對水資源需求等也對其造成了一定影響。其實不論是天災還是人患,都應該引起人類的警惕和思考了。 五孔橋橋邊圍欄上刻有石象、石獅,象和獅,是相思的諧音故,又稱“相思橋”。站在橋上,可看見遠處玉龍雪山的山峰,三重檐鉆尖頂樓閣式建筑稱作“得月樓”。麗江黑龍潭是麗江老牌的景區,泉水清澈,也稱玉泉公園,以龍潭倒映玉龍十三峰的景點最為著名。“得月樓”匾額及正面兩副楹聯為郭囘沫囘若先生親筆。其一是:“春風楊柳萬千條風景這邊獨好;飛起玉龍三百萬江山如此多嬌。”這是集毛澤囘東詩詞四句而成,內容貼切生動,妙趣橫生。另一副為郭老看了黑龍潭后所作:“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舒情舒志天衣妙裁,寫景寫物大筆如椽。如此美景無緣欣賞,導游說的“遺憾”油然而生。 從網上下載了這幅圖片,“彌補”一下吧。 這也是景點, 也“彌補”一下。從這幅圖片可看出,池內的老樹,早已枯死,卻又在根部有新芽生發,或是黑龍潭的泉水,致其死而復生? “古城源”是指麗江古城的水源來自黑龍潭,流入麗江古城后,再分為條條支流,穿街繞巷而去,古城中家家流水之景“源”來在此。由于黑龍潭干枯,現在的水引自玉龍雪山。同行的游人問,既然這里有水,且距干枯的河道也就咫尺之遙,為何不把這里的水通過河道引入黑龍潭呢?導游解釋說,黑龍潭潭水是由數十眼涌囘出地表的泉水匯集而成,和玉龍雪山引來的水不是同一水系,如果把這里的水引入黑龍潭,那可能會破壞泉眼的出囘水功能,將來旱象緩解而泉眼的出囘水功能不再,就更麻煩了。我覺得導游說得有道理,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人力是不可以隨意干預的。 解脫林原為木氏的別墅,遠在麗江城西北10多公里白沙古鎮后的芝山上。在明崇禎年間,徐霞客云囘游麗江囘的時候,受土司木增的邀請就住在這里。在這里徐霞客為木增的《云邁談墨》寫序,并且指導木氏少爺寫作,從而成就了一段佳話。七十年代麗江囘政囘府將解脫林版樓和福國寺的主體建筑五鳳樓人工拆卸,搬遷復原在玉泉公園。 萬壽亭,祈福壽的地方。 納西族在麗江地區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納西象形文字是少數民囘族納西族使用的文字,現在,部分納西族人還在使用這種文字,因此,人們稱這種文字為世界上唯一的還在被使用著的象形文字。2003年,用納西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文獻古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 麻將樹。喜歡打麻將的人撫摸后,能帶來好手氣哦。 出了黑龍潭公園的側門步行約15分鐘左右就到了麗江古城,即大研古鎮(一般游客都是把大研古鎮叫做麗江古城或者麗江古鎮,很少稱為大研古鎮)。麗江古城是我國成功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之一。今年7月6日麗江古城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AA囘級旅游景區,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 麗江古城始建于宋朝年代,因為所處盆地四周青山,鎮中綠水,形如一方大硯,故稱為大研古城(古時“硯”和“研”相通),寓有期望文墨昌盛、人才輩出之意。據說當時的統囘治者是姓木的,考慮到若在城外加建圍墻,則等如在“木”字加上“口”形成“困”字,于是便放棄興建城墻,這亦使麗江古城成為我國少數沒有城墻的古城。也有人認為,不筑城墻與納西人的開放傳統有關。不管怎么說,麗江古城沒有城墻這一點與中國其他古城相比,是一大特點。 下圖就是本文前段介紹過的大研古鎮“四方街”,其位置在古城的中心,據說木氏土司讓人仿照其印章,用五花石鋪就了一個呈方形約400平方米的露天集市廣場,取意權鎮四方。 官門口(關門口),官門口在古代是達官貴人與窮人的分界線,富人在里,窮人在外。官門口里面是滿目琳瑯的商品,也是古城旅游商品的集散地,基本上每個游客來到麗江古城都會進去走一趟,已經成了來麗江古城旅游必不可少的項目。 麗江古城雖說不大,但街巷相連,四通八達,石板鋪地,樣子雷同,游客進城,有如墜人八卦陣,很容易迷路。 自麗江古城成功申遺之后,古城內的商業化得到了快速發展,主要包括旅游、餐飲、住宿、商業、休閑娛樂、文化等各種業態,原居民基本都出租房屋離開古城,院落基本都由外地人經營做為商用。 天空下起了小雨, 我們住的賓館大門馬路對面就是南門街,回去休息一下,晚飯過后再來看麗江夜景。 夜幕剛剛降臨,古鎮就換上了前衛的衣裳。 街道上的游人似乎比白天還多, 吵雜的音樂,時尚的男女。 街市上,店鋪相連,鍋碗瓢勺之聲相聞,平添了古城濃濃的生活氣息, 除了傳統飲食如過橋米線、沙鍋飯、麗江粑粑和酥油茶等外, 也有西式餐飲和咖啡小屋, 古城洋味,別有情趣。 有人說,夜晚的麗江是“小資”聚集地, 也是艷遇之地,有木有?小巷紅燈籠還真有點曖昧的味道。 “天雨流芳”此四字原是漢語,意為天降潤雨,滋生萬物。但如以納西語發音,其意思卻是“去看書吧”。兩種語言的雙音雙意充分體現了納西人崇尚知識,重視教育的心性。據說,按人口比例納西族大學生人數在全國各民囘族中名列前茅。 山坡高處亮燈的地方是木府的一座建筑。 鏡頭拉近再看一下。木府下午我們已經去游覽過了,下一季游記再分享吧。
感謝您來到昆明國際旅行社網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這個網頁,可直接復制: 原標題:束河古鎮-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和中轉集散地 http://www.guoyancapital.com/zixun/yunnanlijiang/22308.html 然后轉發好友,讓大家知道這個麗江旅游資訊吧!如有發現侵權可以直接聯系站長為您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