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云南文山天氣預報|云南文山州天氣預報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西疇天氣預報|云南文山州 西疇 天氣預報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馬關天氣預報|云南文山州馬關天氣預報
云南文山天氣預報|云南文山州天氣預報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西疇天氣預報|云南文山州西疇天氣預報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馬關天氣預報|云南文山州馬關天氣預報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麻栗坡天氣預報|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天氣預報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云南文山丘北縣天氣預報|云南文山州丘北天氣預報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
文山旅游城市指數 |
|
|
穿衣指數 |
炎熱 天氣炎熱,建議著短衫、短裙、短褲、薄型T恤衫、敞領短袖棉衫... |
|
舒適度指數 |
較不舒適 天氣較好,但會使您感到有些熱,不很舒適。... |
|
晨練指數 |
適宜 天氣不錯,空氣清新,是您晨練的大好時機,建議不同年齡段的人... |
|
感冒指數 |
少發 各項氣象條件適宜,發生感冒機率較低。但請避免長期處于空調房... |
|
空調指數 |
部分時間開啟 天氣熱,到中午的時候您將會感到有點熱,因此建議在午后較熱時... |
|
洗車指數 |
較適宜 較適宜洗車,未來一天無雨,風力較小,擦洗一新的汽車至少能保... |
|
空氣污染指數 |
中 氣象條件對空氣污染物稀釋、擴散和清除無明顯影響,易感人群應... |
|
啤酒指數 |
適宜 炎熱的天氣可能增加啤酒對您的誘惑,適量飲用啤酒會給您帶來清... |
|
晾曬指數 |
適宜 天氣不錯,適宜晾曬。趕緊把久未見陽光的衣物搬出來吸收一下太... |
|
旅行指數 |
適宜 天氣較好,但絲毫不會影響您的心情。微風,雖天氣稍熱,卻仍適... |
文山旅游城市介紹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建立,是云南省的東南門戶。東鄰廣西百色地區,西連紅河州,北接曲靖地區,南部的麻栗坡、馬關、富寧3縣與越南河江省接壤。州府駐文山縣開化鎮,距省會昆明市公路里程320公里。323國道橫穿全境全州總面積3.22萬平方公里,97%是山區和半山區,巖溶面積占51%,境內多石灰巖地形。境內有南盤江、西洋江、盤龍江流經。海拔一般為1000~1800米,最高2991米,最低107米,州府所在地1260米。北回歸線橫貫中部, 70%的地區屬亞熱帶氣候,30%的地區屬溫帶氣候。年均氣溫15.8~19.3℃,年均降雨量992~1329毫米,年均日照1492~2090小時,無霜期273~353天,熱區面積占21%。1995年末,有耕地342.8萬畝(農民人均1.2畝),宜林荒山297.3萬畝。經濟作物有著名的三七、八角、辣椒、茴香、油茶、油桐等。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甘蔗、茶葉及多種水果。礦產有煤、鐵、錫、鎢、錳、銻、鋅、鉛等。有電力、化肥、農機制造、煤炭、制糖、造紙、醫藥等工業。這里氣候溫和,土壤也適宜三七藥材生長?!侗静菥V目》中稱三七為“金不換”,文山州盛產三七(田七),其產量、質量均居全國之冠,故世稱文山為三七之鄉。名勝有邱北普者黑、文山三元洞、廣南壩美世外桃源等。 全州有漢、壯、苗、彝、瑤、回、傣、布依、蒙古、白、 仡佬11個民族。1995年末,總人口308.03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286.5萬人 ,占總人口的93%;少數民族人口171萬人(主要有:壯族91.9萬人,苗族38.2萬人,彝族29.7萬人,瑤族7.7萬人,回族2.1萬人,傣族1.4萬人),占總人口的55.5%。2003年人口332萬。各民族多為分散聚居或單居,大體上是漢族、回族住街頭,壯族、傣族住水頭,苗族、彝族住山頭,瑤族住箐頭,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域特點。全州民族風情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較為集中地展現民族風情特色的重要民族節日有壯族的“三月三”、苗族的“ 踩花山”、瑤族的“盤王節”、彝族的“跳宮節”、白族的“火把節”。 區號:0876,郵政編碼:663000。行政區劃代碼:532600。 1、行政區劃 2005年,文山州包括了八個縣:文山縣,硯山縣,廣南縣,富寧縣,馬關縣,丘北縣,西疇縣,麻栗坡縣。 文山州 面積32239平方千米,人口332萬(2003年)。 文山縣 面積3064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663000??h人民政府駐開化鎮。 硯山縣 面積3888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663100。縣人民政府駐江那鎮。 西疇縣 面積1545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663500??h人民政府駐西灑鎮。 麻栗坡縣 面積2395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663600??h人民政府駐麻栗鎮。 馬關縣 面積2755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663700。縣人民政府駐馬白鎮。 丘北縣 面積5150平方千米,人口45萬。郵政編碼663200。縣人民政府駐錦屏鎮。 廣南縣 面積7983平方千米,人口74萬。郵政編碼663300??h人民政府駐蓮城鎮。 富寧縣 面積5459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663400??h人民政府駐新華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歷史沿革 1950年設文山專區,專署駐文山縣。轄麻栗坡市及文山、硯山(駐江那鎮)、丘北、廣南、富寧、西疇(駐西灑鎮)、馬關等7縣。 1955年麻栗坡市改設麻栗坡縣。文山專區轄8縣。 1958年4月1日文山專區改設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文山縣。原文山專區所屬文山、硯山、丘北、廣南、富寧、西疇、馬關、麻栗坡8縣由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領導。撤銷硯山縣,并入文山縣;撤銷麻栗坡縣,并入西疇縣。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轄6縣。 1961年恢復硯山、麻栗坡2縣。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轄8縣。 1965年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仍駐文山縣,轄文山、廣南、西疇(駐西灑公社)、麻栗坡(駐麻栗坡鎮)、馬關(駐馬白公社)、丘北、硯山(駐江那鎮)、富寧等8縣。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總人口3268553人; 文山縣 429639 硯山縣 437508 西疇縣 236120 麻栗坡縣 267986 馬關縣 350002 丘北縣 434009 廣南縣 730376 富寧縣 382913。 (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 2、文山三七 全世界的三七產于中國,主產于文山。文山是三七的主產地和原產地,被國家命名為“中國三七之鄉”。全國90%以上的三七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在文山,全國質量最上乘的三七也產于文山,文山是個三七王國。三七是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資源,是文山州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三七是起源于2500萬年前第三紀熱帶的殘余植物,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適宜于冬暖夏冷的氣候,不耐嚴寒與酷熱,喜于陰性的生態環境。文山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十分適于三七生長,人工栽培三七的歷史已有400多年。 三七的根、莖、葉、花、籽 都是寶。三七的種植周期是三年。一年七用種籽(因其種子是紅的,所以當地老百姓叫紅籽)點播長出的幼苗叫一年七。移栽成活的當年叫二年七。第三年秋末到冬春采挖,就是三年七。 人類對三七已有上千年的使用歷史。三七是一種品質十分穩定的常用藥食同源植物,自古以來就享有“金不換”“南國神草”“參中之王”等美譽,因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進補強體的神奇功效而廣泛用于民間。特別是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將文山三七收載并對文山三七作了“三七能治一切血癥”的記載之后,三七便逐漸被世人接受和利用,二年生三七生產狀況及未成熟種籽形狀,并成為治療各種出血癥和血瘀癥的圣藥。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里也有用“開化三七治療血病的貓述(開化即文山,文山州府所在地現仍叫開化鎮)。今年四月,文山單個三七重936.69克的三七王還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伴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對三七的開發利用也越來越廣泛,并引起了國內外科學家的高度重視,他們紛紛對三七進行深入的 藥物化學、藥理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三七含有24種三七皂甙、以B一欖香烯為代表的77種揮發油成份、以三七素為代表的17種氨基酸和以三七多糖、三七黃酮等多種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質,揭示了三七在血液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代謝系統和抗炎、延緩衰老、抗腫瘤等方面的生理活性。三七在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方面的獨特作用為三七的醫療和保健食品的開發拓寬了利用的巨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延緩衰老、保持機體生理平衡方面更有具有顯著的功效。享譽海內外的云南白藥就是以文山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 目前,全國有370多家制藥和保健、化妝品企業在自己的產品生產中使用三七原料。文山州境內有21家企業從事三七系列產品的生產與開發,現能開發生產的產品包括三個大類100多個品種,其產品現在覆蓋到西北、華北、華中和華南等地。但不管是州內的還是州外企業,其開發都仍處在起步階段。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及人類疾病譜的改變,醫療模式已由過去的預防加治療為主逐步改變為預防,保健為主,三七作為天然藥物,通過長期臨床運用已證明的真有確切預防、醫療、保健功效,將在藥品、保健用品、化妝品、功能食品等領域具有更廣闊的開發前景和空間。 子秧,群眾也叫子條。就是未移植的一年生三七。 為進一步開發三七這一生物資源以造福人類,省委省政府把三七產業擺進了國家中藥現代化(云南)科技產業基地建設的盤子,并列入省政府生物資源開發項目給予扶持,批準建設“中國文山三七產業園區”,這個占地112公頃的產業園區已由上海同濟規劃建筑設計總院進行規劃設計,總投資為32126萬元。云南省經濟發展計劃委員會已批準該建設項目。園區規劃設計充分體現整體性、開放性、超前性、特色性、文化性和世界性等特點,在開發與建設上實行全新的管理服務體制,并以完善的基礎設施、優惠的投資政策和優良的服務為入園投資者創造一個優越的投資環境。園區建設采取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多方籌資、分步實施的原則,最終以形成一個三七加工、三七交易、三七科研、三七文化和管理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高科技綠色生物產業園區。 為加快三七這一文山重要支柱產業的發展與開發,州委州人民政府不僅成立了三七特產局,而且從全國的各大專院校和科研 院聘請了數十名專家教授作為發展顧問,一年生三七園(即子條園)定期和不定期地對文山三七產業發展進行研討和辯論,向黨委政府決策出謀獻策。三萬畝無公害三七基地建設就是在專家教授的建議下實施的,旨在讓文山三七一直保持最多、最優、最好的頂尖優勢。三七產業園區的建設正在實施之中。 三七開發的巨大空間是有志于從事這一產業的各界人士的最佳選擇:三七原產地和主產地的優勢將使你開發出人無我有的系列產品,優質原料生產基地將使你的企業完全在低成本高質量下運作,文山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將讓你的投資得到更大的回報,中國文山三七產業園區的投資環境更讓你享受到文山這個大三園以內園中之園的更優惠待遇,聘請的強大的科技院所力量有著更多的科研成果等待你來把它迅速變成生產力。 3、世外桃源——壩美 晉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流傳千古,后人在贊賞其優美風光的同時,可能最重要的還是那里與世隔絕,保持了千百年不變的淳樸民風,最近,一個現實生活中真正存在的桃花源被人發現了,那就是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廣南縣的壩美村。 壩美村離廣南縣城60余公里,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汽車行到八達以后就不能前行了,步行30分鐘后,一座突兀的大山橫臥眼前,在山腹中間有一山洞,洞中有暗河流經。此時,熱情的當地村民會為外來者擺渡。整個山洞有約800米長,洞中無照明,在漆黑的山腹中行船,感受小河的流淌,人如同正在穿越時光隧道一般。船到洞的盡頭,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壯鄉風情的田園風光展現眼前,壩美村便坐落在一個平坦的盆地中,整個村子有600余人,全為壯族,據說是當年為躲避戰亂,從廣西遷徙而來,民風非常古樸,從1949年至今,從未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清澈的小河繞村而過,水車在河邊靜靜的轉動了百年,“仟陌縱橫、雞犬相聞”,如一首安靜的田園詩,所以來游覽的人們都異口同聲地稱贊這里是現代“世外桃源”。 壩美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廣南縣北部的阿科鄉和八達鄉的交界處,屬喀斯特地貌,氣候為亞熱帶氣候,海拔在700米以下,年平均氣溫18度,年降雨量為1224毫米。全村范圍約有30平方公里,村中土著居民為壯族的沙系支系,全村115戶人家614人。 壩美不論是在自然特征上,還是在社會人文環境上,均是《桃花源記》描述內容的驚世再現。該地區山峰奇異,河谷幽美,阡陌縱橫,河流山溪蜿蜒奔流,常年流水不斷,溶洞層疊散布在山峰內,地下蘊藏著豐富的水源,冷泉、熱泉四季不絕地涌騰。 “世外桃源”被四山環繞,中間有一壩,壩中彎彎曲曲有條河,而河的進口和出口都有約1公里長的溶洞,無論從湯那村或進從落水洞村入壩美村,均須穿過幽長的水洞。乘船穿過狹長幽深的水洞,地勢豁然開朗,形成別有洞天的幽美環境。古榕翠竹間坐落著一個壯鄉村寨,村民沿河修造設置的水車和田間籬笆構成一幅鄉村小景。這塊土地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生長,村內古樹蔥蔥,保存著多種植物資源,榕樹、木棉、青大樹、海芋、灌木等,各種野花和藤子散布在河谷中。在河谷、群峰和峭壁中,還有猴群、飛狐、野兔、野雞和多種鳥類。猴爬巖時時可見飛狐滑翔,早晨的清河谷中但聞百鳥啼鳴。 壩美村遠在宋代就已形成,至今宋代壯族英雄儂智高的傳說依然在民間流傳。村中保留著較完好的云南文化特色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形態,生動體現了壯族農耕社會男耕女織、雞犬相聞、鄰里和睦的田園牧歌情趣。村民的食物、衣物、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基本上靠自己生產,建造房屋不用出錢請工,鄰里之間團結互助是壯家人的優良傳統。村中依時定期舉行祭龍、圍魚、對歌、演練古兵器舞、斗雞等傳統的集體活動,保留著濃厚的壯族傳統文化色彩。當地農民少問世外之事,樂于農耕,鄰里和睦,團結互助,共同遵守古風遺俗,保存了壯族文化的精髓。村中現存并使用自制的生活器具,諸如木梯、木背柴架、木燈架、石磙、石缸、繡花鞋等。村民崇敬自然、崇拜神靈和祖先,村里還有保留完好的土地廟、龍神廟、筒子錢桿、花公花婆臺。 特異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交相輝映,使壩美村成為展現“世外桃源”小農經濟社會形態和傳統鄉村田園野趣的人文景觀。 4、中國古代“銅鼓文化”又一中心 被視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銅鼓文化研究近來有了新進展。地處西南山區、與越南接壤的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因發現種類繁多的銅鼓,而被考古學家認為可能是銅鼓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同時還是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銅鼓自100多年前引起西方學者的關注。時至今日,對于銅鼓起源地之爭,多數學者贊同其誕生于云南。1975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土的萬家壩型銅鼓,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久遠的銅鼓。近年來,在云南文山陸續出土和發現民間收藏的138面銅鼓。其中已確認有6面是最早類型的萬家壩型銅鼓,分布密度僅次于楚雄。據銅鼓研究專家、云南大學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聲教授考證,這些銅鼓出現的時代大約在春秋早期到戰國晚期,與整個萬家壩銅鼓的年代框架一致,因此他提出,云南文山很可能是除楚雄外銅鼓的又一個誕生地。 學者們認為,文山在銅鼓演變過程中也有特殊地位。1919年出土于文山廣南縣的石寨山型銅鼓,是萬家壩銅鼓之后的又一代表類型,因造型精美、花紋繁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鼓面上有明顯的萬家壩型花紋遺傳。北京大學和云南大學用自然科學方法對云南早期銅鼓進行鉛同位素分析,認為廣南鼓礦料來源于滇中地區。李昆聲等人提出,這證明文山在最早的萬家壩銅鼓向石寨山銅鼓演變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銅鼓文化在東南亞國家也曾一度興盛,尤其是在越南,銅鼓蘊藏數量僅次于中國,至今越南仍以銅鼓作為國家的一個象征。云南中部地區、廣西和越南北部被看作銅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地帶。學術界的一種觀點認為,銅鼓傳播的路線大體上是自滇西、滇中一帶,逐步向東和向南擴散。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與商品流通重要驛道的文山,恰好處于三大中心的樞紐位置,因此還可以把文山看作銅鼓傳播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一個中轉站。 對于銅鼓的歷史地位,學術界有“中原地區以鼎為尊,方則以南銅鼓為貴”之說。公元前七世紀,當中原青銅時代逐漸衰落時,與中原文明中鼎一樣占有重要地位的銅鼓,開始在中國長江以南和東南亞許多民族中誕生和流傳。 不少學者認為,銅鼓鑄造技術與中原青銅鑄造一脈相承。中國銅鼓研究會理事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蔣廷瑜研究員指出,銅鼓紋飾中有太陽紋、云雷紋、蛙紋等,描繪了龍舟競渡、集體圍獵等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點的圖案。這些都映證了中原文化與南方民族文化長期交融,共同組成了豐富博大的中華文化。同時,銅鼓文化縱橫上萬里,綿延數千年,從中國南方到東南亞半島,都共同擁有造型各異的銅鼓,這正是銅鼓受到國際上多領域學者研究重視的關鍵原因。 二、云南省文山縣 文山縣,是中國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下轄的一個縣,州政府所在地。文山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部??h境東西最寬63公里,南北最長66公里,總面積2972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屬西風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最高2991.2米,最低618米。全縣人口419018人,其中少數民族占54%,全縣特產名貴藥材三七,產量質量均屬全國之冠。 文山縣是多民族雜居縣。共有12個少數民族,以壯、彝、苗居多。由于民族眾多,展現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俗。全縣人口分布明顯:城鎮人口較集中,壩區、半山區、高寒山區相對較稀少。 文山縣位于滇東南偏西,東經103°43′—104°27′,北緯23°16′—23°44′之間,在北回歸線兩側。東和北與硯山相連,南鄰馬關縣,東南接西疇縣,西與紅河州的蒙自、屏邊兩縣相接。全縣東西橫跨63公里,南北縱跨66公里,總面積2972平方公里??h城為文山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四周均有公路干線:北上省會昆明市369公里,東至廣西南寧市675公里,南下船頭口岸122公里、河口口岸168公里,西至紅河州蒙自縣城128公里。 文山縣地域屬滇東南巖溶山原區,境內山巒起伏,河谷溝壑縱橫。最高峰薄竹山海拔2991.2米,是滇東南第一高峰。最低那么果峽谷海拔618米,與最高峰相差達2372米,形成全縣最大的高山峽谷。高低海拔差異大,具有多種地形地貌和立體氣候的特點。 多樣氣候。文山縣境氣候特點為:春秋長,冬夏短,四季氣候差別不大。文山氣候終年溫暖,年均氣溫12.8℃—18.1℃,月均最高氣溫16.8℃—23℃,最低氣溫7.2℃—10.6℃;日照時間長,年均日照319天,2023.1小時;年均積溫6502℃;陸地蒸發量1780.2毫米;年或有霜凍,但無霜期長,平均為359天,間或年份有小雪;降雨量較充沛,年均降雨146.4天,992.7毫米。 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開化通判,設文山縣。轄區為開化府所設開化、永平、安南、王弄、東安、樂龍、逢春、江那八里,后從樂龍分新現共九里,里下設甲、牌,均原三長官司所屬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改馬白同知為安平廳,分管逢春、永平、東安三里,文山縣轄六里。民國1年,成立縣公署。2年(1913年)劃分南區設靖邊行政區。文山縣地域西南抵干魚洞接許六馬以那么果河為界110公里,總面積6258平方公里。民國10年9月,文山縣已全部組成。民國18年(1929)年,公布《縣組織法》。19年改組縣公署為縣政府,組織區、鄉、鎮、閭、鄰各級自治機關。21年劃東區設硯山設治局,文山縣轄區2935公里。全縣改組為8個區,下轄11鎮、21個鄉。民國26年(1937年),為動員全面抗戰,根據立法院通過的《保甲條例》,全縣將區、鄉、鎮所屬編為216保、1922甲。民國28年廢除區制,擴大鄉鎮,縣新編組為5鎮、11鄉、194保、1866甲。民國32年(1943年),全縣16鄉鎮調整為155保、1272甲。民國37年,又調整為134保、1061甲。 1950年1月全縣解放,轄區未變。除縣城兩鎮并為云威鎮,太集(改永樂)、新平兩鄉直屬縣管外設平壩、馬塘、秉烈、德厚4個區,轄3鎮11鄉。5月撤鄉鎮設5個區,全縣編組為50個行政村、5個行政街,下轄自然村和村組。1951年10月,將中心區農村7個行政村及平壩區的布都、塘子寨2 個行政村并為攀枝花區,縣城設城關區,全縣共6個區。1952年土改結束,全縣6個區建97個鄉。1953年土改復查結束并為74個鄉、3個居民委員會。1954年除城關區外,再調整為81個鄉,全縣共760個自然村、21條街組。 1957年5月,文山專區以文山縣的鳴鷲、楊柳河、猛拉、舍所壩、秧草塘、白牛廠、老寨、古布龍等8個鄉距縣城較遠,劃入蒙自專區蒙自縣。文山縣總面積減為2634平方公里。全縣6個區、73個鄉和3個居民委員會。1958年9月,廢區撤鄉,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馬關縣的古木、八寨兩個區劃出12個鄉并入文山縣,總面積擴大到6844.55平方公里。1961年8月,恢復硯山縣制,文山縣總面積減為2867平方公里。 1987年12月,進行區鄉體制改革,變區為16個鄉(其中:5個彝族鄉、1個回族鄉)、1個鎮,撤銷公社建制。原設鄉改為125個行政村公所,縣屬開化鎮仍設5個辦事處。全縣轄1097個自然村,13個農村街集,47條城鎮街道,共1707個生產隊。拉白沖、拖嘎兩個鄉劃歸硯山縣,文山縣總面積減為2972平方公里,自此穩定未變。 1991年全縣生產隊改制為農業合作社。1993年全縣鄉鎮、行政村、辦事處未變,下轄1116個自然村,1481個合作社。2000年8月全縣設9鎮、8個鄉,125個村民委員會,5個居民委員會,1088個自然村,1531個合作社(生產隊) 三、民族簡介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東南門戶。文山州盛產三七(田七),其產量、質量均居全國之冠,《本草綱目》中稱為“金不換”,故世稱文山為三七之鄉。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東鄰廣西百色地區,西連紅河州,北接曲靖地區,南部的麻栗坡、馬關、富寧3縣與越南河江省接壤 。州府駐文山縣開化鎮,距省會昆明市公路里程320公里。323國道橫穿全境全州總面積3.22萬平方公里,97%是山區和半山區,巖溶面積占51%。海拔一般為1000~1800米,最高2991米,最低107米,州府所在地1260米。北回歸線橫貫中部, 70%的地區屬亞熱帶氣候,30%的地區屬溫帶氣候。年均氣溫15.8~19.3℃,年均降雨量992~1329毫米,年均日照1492~2090小時,無霜期273~353天,熱區面積占21%。1995年末,有耕地342.8萬畝(農民人均1.2畝),宜林荒山297.3萬畝。 全州有漢、壯、苗、彝、瑤、回、傣、布依、蒙古、白、 仡佬11個民族。1995年末,總人口308.03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286.5萬人 ,占總人口的93%;少數民族人口171萬人(主要有:壯族91.9萬人,苗族38.2萬人,彝族29.7萬人,瑤族7.7萬人,回族2.1萬人,傣族1.4萬人),占總人口的55.5%。各民族多為分散聚居或單居,大體上是漢族、回族住街頭,壯族、傣族住水頭,苗族、彝族住山頭,瑤族住箐頭,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域特點。全州民族風情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較為集中地展現民族風情特色的重要民族節日有壯族的“三月三”、苗族的“ 踩花山”、瑤族的“盤王節”、彝族的“跳宮節”和“火把節”。
感謝您來到昆明國際旅行社網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這個網頁,可直接復制: 原標題:云南文山天氣預報|云南文山州天氣預報一周/7天/10天/15天/30天 http://www.guoyancapital.com/zixun/yunnan/21664.html 然后轉發好友,讓大家知道這個云南旅游資訊吧!如有發現侵權可以直接聯系站長為您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