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昆明國際旅行社庫爾勒旅游集散地免費為您老提供天山走廊 亞洲的十字路口有關的信息,從昭蘇縣夏特鄉翻越天山達坂至溫宿縣的山間小徑叫夏特古道,是溝通天山南北的要道之一。夏特古道風景絕佳,
天山走廊 從昭蘇縣夏特鄉翻越天山達坂至溫宿縣的山間小徑叫夏特古道,是溝通天山南北的要道之一。夏特古道風景絕佳,各種植被和地貌匯集一身,色彩斑斕,氣象萬千。 明朝末年,生活在新疆天山北部的塔爾巴哈臺(今塔城)及其以北地區的蒙古土爾扈特部,因受準葛爾部欺凌而向西遷徙,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伏爾加河下游建立土爾扈特汗國。后因沙俄勢力南擴,受到殘酷的奴役和壓迫。1771年,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毅然東歸,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尋找新的生活。他們沖破哥薩克騎兵的圍追堵截,歷經8個月長途跋涉,終于在伊犁河畔與來迎接的清朝軍隊會合。出發時的17萬人僅剩下7萬人,牲畜皆無,族人形容枯槁,衣衫襤褸。回歸后的土爾扈特部由伊犁河入返天山,最后大多定居在天山中道的尤路都斯草原。新疆和靜縣蒙古族畫家林岱先生,為土爾扈特后裔,歷時多年創作了長17米、寬2.5米的《東歸英雄圖》,再現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此為原圖局部。 東歸英雄圖 博格達峰是天山山脈東部最高山,山頂并立三峰,最高海拔5445米。在馬行人走的古代,為了捷近省時,誕生了多條翻越博格達山的險峻山道,有車師道、烏骨道、移摩道、薩捍道、突波道、花谷道等等。 落日的余暉把黃瓦紅墻的格登碑亭映照得流光四溢,站在伊犁昭蘇的格登山上,一眼就可以看到立于1760年的“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之碑”。在碑亭的南面,天山主脈最壯觀的雪峰像天地之間的巨幅長卷。這樣一個大開大合的地方,最能感受到天山的氣場。
2020年6月初的一個黃昏,在格登山上,我想起日本學者松田壽男在60年前研究天山時,把天山形容為“半島”,把南北兩麓形容為“走廊”。當圍繞著天山來回穿梭了一個多月后,我覺得天山是個大走廊,那些東西以及南北向通道構成了一個網狀的天山走廊。
所謂走廊,從地理角度來說,指的是連接兩個地域之間的狹長自然通道。相對于通道兩側來說,它地勢平坦,易于通行,既帶給人們遷徙往來的便利,也常常成為聚居與牧耕的場所。廣為人知的是甘肅河西走廊,它東起武威、西至玉門關,夾于祁連山和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之間,長約1000公里,寬數十公里至上百公里。還有東北遼西走廊,由山海關至錦州,是長200公里、寬8至20公里的狹長平原。與兩者相比,天山走廊是一個更為宏大的復合走廊。 天山走廊 這條東西綿延2500公里(中國境內為1760公里),南北伸展250至300公里的緯向山系,就像一個長島伸進中亞內陸一望無際的干旱沙漠地帶:南邊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北邊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以及伊犁河下游的薩雷耶西克阿特勞沙漠、楚河與塔拉斯河下游的莫因庫姆沙漠。冰雪融水養育的綠洲,在天山的南麓和北麓呈串珠狀分布,像給在沙海中“航行”的人們提供了一座座綠色“港灣”,從而在南北連綴起了兩條倚天山臨荒漠的東西向通道。 南道在漢代時被稱為絲綢之路的“中道”;北道在唐代時被稱為絲綢之路的“新北道”(絲綢之路只是天山走廊的某個歷史階段,因為遠在成為絲綢貿易的商路之前,天山走廊就已經作為人類族群遷徙的重要通道而存在)。在南道與北道之間還有一條“天山中道”:哈密-托克遜-巴侖臺-巴音布魯克-伊寧。它既可走最捷近的托克遜以西的阿拉溝,翻越奎先達坂至巴侖臺,也可經由托克遜西南的覺羅塔格、焉耆盆地的和碩與和靜。由于阿拉溝已發現距今2300多前的古墓群以及令考古界震驚的大量金器,同時還保存有唐代的烽燧與戍堡遺址,因此經由阿拉溝的這條東西向通道不容小視。天山走廊的重要性還在于它和周邊地理走廊的緊密聯系,從而成為中亞地區東西南北交匯的一個重要樞紐。天山南道在樓蘭、喀什,分別與沿塔里木盆地南緣而行的絲綢之路南道相會合,此外,由庫車、巴楚向南,還有沿和闐河、葉爾羌河而行的古道,將天山南道與絲綢之路南道連接起來。
在天山東端的哈爾里克山、馬鬃山、阿塔斯山之間的三角地帶,天山中道和天山北道既與河西走廊相通,也與居延古道相接,而居延道向東經額濟納、河套地區,既可南至關中,也可東去華北,歷史上既是長安通西域的道路之一,也是清代進出新疆的干道。上世紀20至30年代,中國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由北平出發也是經此道入新疆。
天山北道更為開放,它和天山以北連通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巴爾喀什湖以及俄羅斯草原的多條道路一起,構成了草原絲綢之路的道路系統。它既可向西經阿拉山口或額敏山口,西出巴爾喀爾湖;也可向西南翻越博羅科努山至伊寧,合于天山中道,西去碎葉城。
和一般的地理走廊不同,天山雖然總體上是一個東西走向的山脈—盆地組合,但它內部諸山脈的延伸卻是順著東北和西北這兩個方向走著曲折的Z字形,因此,天山山系就像這兩組走向的山脈交織成的菱形格狀“山網”,而眾多的山間盆地就構成了“山網”中的“網眼”。這種地理格局決定了天山走廊的走向往往不是一個貫通的低地,它不時需要翻越這些山脈之網,幸好這些山脈常有地方被斷裂錯開,形成便于通過的谷地或達坂(即埡口)。同時,憑借一些重要的達坂,還形成了多條翻越天山的南北通道,由此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天山走廊道路系統。
翻越天山的南北向通道,依地理背景可大致有天山東段、天山中段、天山西南段三個群落。
白水澗道及其以東,南北通道的主要作用是溝通吐(吐魯番)哈(哈密)盆地與南北兩側的聯系。它包括由瓜州經星星峽至哈密再到巴里坤三塘湖的莫賀延磧道以及蒲類道,其中還有由哈密經七角井至色皮口的小南路這條支道;以及由玉門關至吐魯番盆地的大海道,并由吐魯番盆地向北分出的白水澗道、車師道、烏骨道、突波道、薩捍道、移摩道、花谷道。
我之所以把莫賀延磧道、大海道看作南北通道,是因為這兩條道由南向北穿越了天山的東南支脈庫魯克塔格、馬鬃山,進入了天山內部的吐哈盆地。而且,在沿羅布泊及孔雀河而行的天山南道被使用時,大海道、莫賀延磧道的主要功能是由南向北取捷徑進入吐哈盆地,盡管這要通過嚴酷的、被稱為八百里瀚海的哈順戈壁,但它省去了由庫爾勒、焉耆繞行進入吐哈盆地的麻煩。
由河西走廊進入塔里木盆地,就地理環境而言,經敦煌,沿疏勒河河道綠洲西行,是最自然不過的道路選擇,從地勢上看,疏勒河故道通向庫姆塔格沙漠以及羅布泊一帶的低地,歷史上水量充沛時,疏勒河曾匯入羅布泊。由疏勒河經羅布泊、樓蘭,沿孔雀河而上去尉犁、龜茲方向,多水草豐茂之地,可減少沙漠戈壁的困頓。但是在自然環境發生變遷,樓蘭消亡以后,吐哈盆地和焉耆盆地綠洲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出來,而且馬鬃山起伏不大,無高山險阻,因此,莫賀延磧道逐漸成為了由河西走廊進入西域的主道,它的重要地位也一直延續到現代。
由白水澗道向西至夏特道,是為天山中段。這里的南北向通道的重要功能是把天山山中的伊犁盆地、尤路都斯盆地與天山南北的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相連通。包括龜茲道、烏孫道、夏特道等重要古道,由于要翻越天山山脈中海拔最高、現代冰川最集中的區域,這些南北向古道既充滿艱險,同時又有最壯麗的風景。
感謝您來到昆明國際旅行社網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這個網頁,可直接復制: 原標題:天山走廊 亞洲的十字路口 http://www.guoyancapital.com/gonglue/xinjiang/6954.html 然后轉發好友,讓大家知道這個新疆旅游攻略吧!如有發現侵權可以直接聯系站長為您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