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昆明中國國際旅行社免費為您整理簡述: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船票及來源介紹資料解讀有關的信息,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大約成書于公元前11世紀西周時期的《詩經·小雅·大東》的詩
2020年8月11日 北京 再過兩天,就是農歷癸巳年的七月初七,亦即傳統的“節”。由于在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中,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董永與七仙女“天仙配”都與七夕有關,因而七夕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GO提示: “+昆玉河水系船票+門票”的套票原價198元,在優惠價格只需105元,相當于打了對折。拿到昆玉河水系船票后,按照日期到中央電視塔南側碼頭坐船游覽還能。需要提醒的是,這種套票只有成人票,沒有老年兒童票。再提醒一句:因為水系游覽都是在戶外,而且近水的地方蚊蟲較多,因此要事先做好防曬、防暑和防蚊措施,以免給美妙的行程帶來不適。昆玉河航線—中央電視塔碼頭發船時間:11:00、13:00 中央電視塔景區門票免費嗎?交通路線和開放時間:8:30-22:00 頤和園景區門票免費嗎?交通路線和開放時間:6:30-18:00(大門),8:30-17:00(內部景點)頤和園昆明湖游船景點門票價格 旺季門票30元,聯票60元。 淡季門票20元,聯票50元
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大約成書于公元前11世紀西周時期的《詩經·小雅·大東》的詩句中:“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此后,歷史上有關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又相繼演繹出許許不同形式。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在長安城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時,就模擬了天象中東牽牛、西織女的格局,于昆明池東西兩岸雕刻出牛郎織女兩尊巨型石雕……那么,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嗎?
昆明、昆明池、昆明湖的歷史淵源 700多年以前,北京城西北的昆明湖所在地,還是沼鄉澤國中的一片洼地。元代郭守敬開玉泉水疏通河道才形成一積水的湖泊。它的名字曾叫過金水池、甕山泊、西海子、大泊湖等。
大泊湖東側沼澤中的高阜地帶,明清兩代是城外的一片荒涼的墳場,的墳墓多建于此。明清兩朝太監名稱叫“中官”,所以被稱“中官墳”。有許多太監老年在這里建廟(便于死后安葬),故又稱為“中官村”。幾十年前選擇此地建設“中國科學院”,人們覺得“中官”地名不雅,遂改名“中關村”。
出于當時的軍事、園林建筑和將湖區外邊三面開辟為水田用作灌溉的需要,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將大泊湖開拓成面積3000畝的大湖,并提高了水位。
那么乾隆拓展“昆明湖”緣由何在?鑄“銅牛”歷史根據屬于哪?乾隆為何要把大泊湖改名昆明湖?頤和園內的“昆明湖”與云南省的“昆明”有什么關聯?與西安市南斗門鎮的“昆明池”有何關系?
昆明湖源自西漢“樓船水師”的歷史 所謂“昆明湖”,其實是與2000多年前漢武帝劉徹興建“漢習樓船”的歷史有關。
位于昆明的大觀樓,懸掛有一副由清代孫髯翁作的、馳名于世的長聯,其下聯開頭為:“數千年往事注上心頭把酒臨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其中的“漢習樓船”,說的就是2000年前漢武帝劉徹,在京城長安(西安)郊南斗門鎮開鑿巨大的人工湖,訓練漢帝國的“樓船水師”的歷史故事。
據《漢書》、《史記》記載: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張騫應募出使西域,歷經坎坷,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才回到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諸國情況,并特別提到在大夏(今阿富汗)國,竟有蜀布(四川細布)、邛杖(邛都即今西昌一帶產的竹手杖)出售,問商人,得知由身毒國(今印度半島)可直通大夏,并說那里的人騎象打仗、臨近大海……于是,勸漢武帝開西南夷道,以避免匈奴劫阻。
漢武帝采納張騫建議,命蜀郡、犍為郡派使者四路并出,企圖打開西南通道,但為昆明部族所阻,經歷一年都未能開通,不過也摸清了昆明部族的情況。
昆明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四面環山,中間一馬平川,有一廣闊水域,古稱南澤,周匝三百里。昆明部族人,多居水上,善于水戰,只有熟練的水軍,才能前去證討。
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旨在征戰昆明部族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將長安上林苑中的一片洼地,模擬昆明部族人居住的“南澤”形勢,抽調二千余犯罪官吏,開鑿成周匝四十里的水域,用以操練水軍(這是世上最早的第一個人工湖)。為表明征服昆明部族的決心,遂取名“昆明池”。
昆明池水域廣闊,面積達320頃,相當于今天的四個西湖。池中建有長約三丈長的花崗巖巨大石雕--石鯨,以象征滇池之石寨山。有戈船數十艘,樓船百艘,船上立戈矛,四角皆幡旄葆麾。用以檢閱水師的龍首豫章大船,可載萬人,漢武帝常親臨于此觀看水師操練。
漢朝軍士多來自中原,經過昆明池水師操練,解決了水戰中的障礙,使征戰西南夷變被動為主動。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先征服滇池東北方面勞浸、靡莫等部落,然后大軍直指昆明。昆明部族首領見大勢已去,不得不降服漢朝,同意設立郡縣,置官吏。漢武帝在滇中心區域設益州郡;又封其統治者為“滇王”,賜“滇王金印”。從此,開通了西南絲綢之路,并標志著云南地區從此接受了漢朝的統治。
近年在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一枚“滇王之印”,印證了“漢習樓船”這段歷史。
南宋年間,鼎鼎有名的南京“玄武湖”曾被改名“昆明湖”。原因是宋孝武帝借用此名,意在自比漢武帝,雄心勃勃地想實現大一統。昆明池的影響可見一斑。
乾隆十五年“大泊湖”改名“昆明湖” 乾隆年間,四川西部發生金川之亂,第一次派兵征討,久攻不下,而死傷巨大。此戰失利是清軍對多山地、溪流、水沼的民族聚居區建筑的雕樓,缺乏水戰和攻堅之術所致。
乾隆帝看中了甕山(后改名為萬壽山)下的大泊湖。接著,將湖面拓寬,為提高湖中水位,用條石砌東岸,以露岸三尺為準。同時在湖東南繡綺橋建水閘,以調控湖水位。向南挖長河數十里至廣陽閘(今廣安門一帶),并設專人值守。同時,對湖區清淤加深,為操練水軍創造條件;也為建造蘇杭式樣園林美景提供場地,還可為湖區周邊開辟水稻田進行灌溉。
于是,將陳積在湖中的淤泥堆積成小島、長堤。長堤上仿蘇州建玉帶橋,仿杭州蘇堤建多座廊橋,湖西開拓外湖,養魚并種蓮藕,把湖西變成了“江南水鄉”。
乾隆十五年(1750年)3月13日,乾隆聯想到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將“大泊湖”改名“昆明湖”。是表示像漢武帝“征服昆明”一樣要“平定金川”之亂。從此,昆明湖成為清王朝健銳云梯營操練水軍的場所。
清廷由駐軍八旗前鋒營與護衛營的八旗中,挑選年輕勇壯者2000至3000人,組成“香山鍵銳云梯營”,駐扎在西山地區。(西山不僅地形地貌與金川地區相似,而且訓練場地大。)依照原旗,分為左右兩翼,左四旗、右四旗,還包括一支從金川之戰中投降的藏族軍士組成的“金川番子營”。健銳營為有針對性的訓練,決定在西山模擬修建金川民族聚居區藏式雕樓,番子營兵士就成為修建藏式雕樓的“技工”。在香山一帶山包上,共壘砌層數、式樣不一的雕樓68座,4層雕樓24座、5層2座,平均高度在13-15米之間。現在,在仍存兩座。
在創建西山鍵銳云梯營的同時,清廷還建立了“昆明湖八旗水師”。水師有趕繒船(金川民族地區用粗大毛竹捆綁的船)8艘,第二年增24艘,并在昆明湖南修建“船營”,作為操練水軍教官駐地。教官選自福建、廣東、長江的水上提督,舊時稱南方人為“南蠻子”,故“船營”又稱“蠻子營”,與香山腳下的“苗子營”相呼應。
昆明湖每年三月舉行三輪水戰演練
在昆明湖演練水戰的日期定在每年三月(農歷)初五、十五、二十五;初八、十八、二十八;初十、二十、三十日。每次用趕繒船8艘,每船25人;八旗共200人,小船不定數,各船皆用本旗顏色三角龍旗,由翼長率領所屬部下進行水中作戰操練。
昆明湖東岸北頭,存一座城關式建筑,乾隆時期是三層,四周皆建雉堞,最高處建有供奉關羽的關帝廟。乾隆帝定期觀看云梯營兵士在此演練登云梯攻城戰術;或自已定期登上城樓高處,觀看湖中水軍在船上演練水戰陣式。這座建筑后來被毀,但并未按原樣復建,只在一層以上高處建文昌廟,稱“文昌閣”。
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經略大學士傅恒奉命率清軍發起第二次征討金川。先期抵達的云梯兵接連攻下幾座雕樓,大部分云梯兵和大部隊尚未到達,其首領羅莎奔見來者不善,勢難抵抗,就跑出雕樓來向清軍請降。
戰役結束后,乾隆大擺慶功宴,犒賞有功將士,同時,將健銳營駐地不遠的一座舊廟翻修后更名“實勝寺”,樹立兩通文字相同的石碑,乾隆親自撰寫碑文,文尾附詩贊道:“猶憶前冬月,云梯始習諸。功成事師古,戈止眾寧居。實勝招提側,華筵快霽初。余何必惜?(字已不清),可以逮豚魚。”以表彰云梯兵的功勞。(寺和石碑已不存,北京圖書館藏有該碑拓片,編號為京6043號)。
此次戰役是乾隆帝自矜“十全武功”的第一功。從此,健銳營成為乾隆手中一只鐵拳,曾平定過多次叛亂和外敵侵擾。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到香山健銳營演武廳檢閱練兵狀況,對健銳營官兵大加贊場。《御制閱武詩》寫道:“八旗子弟兵,健銳此居營。聚處無他誘,勤操自致精。一時有斫陣,異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師頗著名。”由此可見,在乾隆平定新疆回部時,健銳云梯營官兵發揮了充分威力。
光緒十二年恢復京師昆明湖水軍操練
修復“清漪園”后,改名“頤和園”。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頒布懿旨:“恢復京師昆明湖水軍操練,并建內外水師學堂。”
水戰原非陸戰同,昆明緬想漢時功。
誰知萬里滇池遠,卻在堂階咫尺中。
這是光緒皇帝在昆明湖觀看操練水軍后,聯想到漢武帝文治武功的贊嘆詩所寫的《觀昆明湖習水戰》詩。短短四句詩,不僅道出了昆明、昆明池、昆明湖的淵源,還可看出昔年漢武帝鑿昆明池訓練水師對今日昆明湖操練水軍的功用和影響。
西山健銳營最終于1911年隨著清政府及八旗制度的滅亡而消失,其駐地變為村莊。如今有許多村名,成為公交汽車的站名,如“船營站”、“廂紅旗站”“正藍旗站”等。
昆明湖為何被寓意為“天河”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我國古代四大神話故事之一,大約成書于公元前11世紀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中的“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趺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完彼牽牛,不以服葙。”可以說是這個神話故事最早的文字記載。此后歷史上有關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和詩章,多有演繹新作流傳。比如,將牛郎星兩側各有一顆較暗的星分別稱為河鼓一和河鼓三,牛郎星則稱河鼓二,三星的形狀頗似一根長長的扁擔,所以民間又將河鼓三星稱為“扁擔星”。
傳說“牛郎”(河鼓二)在扁擔的中間,兩頭挑著他的兩個兒子河鼓一和河鼓三,一直在追趕織女。漢武帝鑿成昆明池,模擬天象東牽牛、西織女的格局,在昆明池東西兩岸雕刻出精細古樸的兩尊巨型石刻雕像,為戈矛林立水上演兵場增添了幾多浪漫風采。這也是我國最早的皇家古典園林雕塑。昆明池本是皇家林苑“上林苑”的一部分,山光水色優美,漢代以后,隋唐年間仍是關中勝景,唐代大詩人杜甫到昆明池觀后曾吟詩贊嘆:
昆明池水漢時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月夜 石鯨鱗甲動秋風···
到了宋代,池水干涸湮為田地,但是用火成巖刻制的兩尊石像,留存了下來。“牛郎”在斗門鎮,身高258厘米,面部五官端莊清晰,頭上短發,發絲縷縷可辨,寬肩碩頜,身著交襟式上衣,腰間束帶,儼然一副大丈夫姿態。
“織女”在今常在莊村北,身著右衽交襟式長衣,雙手垂腹前,雙膝著地,上身挺直,作跽坐狀。左臂、后臂風化剝蝕嚴重,而頭部發辮后垂,面龐豐腴。兩像相對而立,相距約十里。大概它們已是兩千一百多歲的“高齡夫妻”吧,當地人不忍以“郎”“女”相呼,尊稱為“石爺”、“石婆”,建廟供奉。平日香火不斷,每年逢農歷七月七日廟會上,人頭躦動,青年男女四方趕來,男為自已“乞聰”、女為自已“乞巧”、并“乞美滿婚姻”,慶賀“石爺”“石婆”鵲橋相會。
當年如果照搬昆明池模式,在北京昆明湖東西兩岸分別建石雕、布衣的“牛郎織女”像,無疑會與金碧輝煌、富麗堂皇且充滿皇家氣派的清漪園極不相稱,因此,乾隆皇帝采取了寓意于景、藏而不露的大寫意手法,巧妙地代替《漢書》記載的石刻二像,將漢武帝昆明池“左牽牛右織女”的布局,以及西安斗門鎮和常在莊“牛郎織女”的形象“寓意”到昆明湖畔,這就是東岸鑄“銅牛”,西岸玉河北面立“耕織圖”碑的本意所在。
筆者于1984年任職《旅游》雜志小編時,由一位家住青龍橋名叫文元的中學生帶路,在頤和園高墻之外,荒草叢中,為“耕織圖”碑拍照時,量其碑高一米五,寬一米,厚七十厘米,安放六十厘米高的長形青石座上。碑正面“耕織圖”三個乾隆御筆遒勁大字和“乾隆御筆”方形鈐印清晰可辯,四面刻滿詩文的小字,因經歷了230多年風雨剝蝕,字跡多漫漶,難辯成句。細察幾處的落款的年號識得,乾隆有三首詩分別是三個年號,落款的季節卻相同,即:“仲夏上 ”說明乾隆帝于農歷六月十日左右,最少曾來過三次。因乾隆年間,昆明湖周圍并無高墻,視野開闊,乾隆喜見湖內外所開辟的外湖和良田,呈現一派江南水鄉景色,稻花清新飄香,蓮花盛開奪目,甚感欣慰,即興作詩刻石以志。當時還曾識出完整兩句,即: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題詩:“玉帶橋邊耕織圖,織云耕雨有東吳。”我把發現石碑的消息和照片寫成的發表后,頤和園管理人員將高墻外移,將石碑圈入園內,除掉了荒草,恢復其原景。
“銅牛”背上的“金牛銘”是鑄造“銅牛”的“說明書”,其要點為:“銅牛”意義在于“安瀾”……另據(清)嘉慶十九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纂修、校勘等職的吳振棫所撰的《養吉齋叢錄》中記載:“……玉河北立石,鐫耕織圖三字。又……湖東銅牛一,乾隆乙亥鑄,寓漢書石刻牽牛織女之意。”
從古藉記載,乾隆以“銅牛”和“石碑”來表現“牛郎織女”是毫無疑問的。其立意之巧,寓意之深,堪稱絕妙。
如果說昆明湖畔的“銅牛”和“耕織圖”代表著天上的星宿,那么昆明湖也就成了天上的“銀河”。倘若畫出一張從天空到地上的地圖全圖,我們就會發現:“銀河”和與昆明湖主河道,天牛星座與“銅牛”;織女星座與“耕織圖”在方向位置上是基本一致的。這樣對照,還不難發現這正是當年建園時觀天察地的復原,絕非是無心的巧合吧?
當然,把昆明湖表現為“天河”,并不是設計者的最高意圖,作為昆明湖的“天河”更是用來烘托作為“天子”的皇帝的。
天上玉皇大帝至高無上,人間主宰一切的便是皇帝了。站在高高的排云殿,“天河”就在眼下,是皇帝把自已比作“玉皇大帝了。
翻閱一些資料,進而發現,帝王的園林的這般設想,早已有之。秦始皇、漢高祖建阿房宮、未央宮都曾把渭水比作“天河”,特意將它安排在朝宮與林苑之間。
感謝您來到昆明國際旅行社網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這個網頁,可直接復制: 原標題: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船票及來源介紹資料解讀 http://www.guoyancapital.com/gonglue/beijing/7176.html 然后轉發好友,讓大家知道這個北京旅游攻略吧!如有發現侵權可以直接聯系站長為您刪除。
|